
最近我又翻閱運動改善大腦這本書,找到一些相關內容,在此摘要一些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
當抗憂鬱劑百憂解問世時,很多人對這類藥物發明寄予高度的期望,甚至一度被期待不只抑制負面情緒,還能激發自尊心,所以過去有人說百憂解的上市是憂鬱症治療的一大里程碑。然而20多年以後,事實證明百憂解及其他SSRI(選擇性的血清素回收抑制劑)並不適合每個人,就連其他影響到正腎上腺素、多巴胺及血清素的標的抗憂鬱劑也一樣,問題就出在副作用上。舉例來說,許多患者都在服用SSRI後都出現性生活方面的問題,某些研究數據還顯示,有五成以上的患者抱怨他們有過這類困擾,從失去性慾到出現性功能障礙都有,這也多少解釋為何SSRI常被用來治療早洩及性侵行為。在大力宣傳精神科藥物神奇功效的現代(例如憂鬱會痛等等廣告),這類問題很容易被刻意規避,但對親身經歷這類副作用的人來說,卻是非常惱人的困擾。無疑地,性的感受與渴望是我們都有的內在驅力,若受到壓制,我們將會失去許多生命的熱情、親密感及許多機會,這種困擾是否比憂鬱症來得更嚴重,可能是見仁見智,但一旦發生,往往是當事人難以面對的狀況。現在SSRI這類藥物經臨床追蹤與觀察,FDA已經要求所有的抗憂鬱劑製造廠商必須加註服藥可能會增加自殺的風險性的警語,而部分的抗憂鬱劑服用後不容易停藥的臨床研究也紛紛傳出,尤其是Venlafaxine(原廠商品名為速悅)這種藥物。因此藥物的使用的確存在潛在的副作用及依賴的風險。
雖然大家一直提到運動可以改善憂鬱,效果並不亞於藥物,然而在臨床上一直沒有系統的研究結果可以讓大家信服,直到1999年,美國知名的DUCK大學的研究學者James Blumenthal與其同仁率先於一項名為SMILE(Standard Medical Intervention and Long Term Exercise,標準醫療介入及長期運動)的劃時代研究,對運動及SSRI類的藥物Sertraline(商品名為樂復得,Zoloft)進行16週的實驗研究,才讓真相揭露。研究人員將156名重度憂鬱患者隨機分為三組:服藥組、運動組及運動合併藥物服用組。運動組被指定以百分之70到85的有氧能力,在跑步機上進行,一週三次,每次三十分鐘(步行或者慢跑),結果三組的憂鬱症狀全都明顯減少,且半數患者完全康復,只有13%的人病情有進步,但未康復。因此研究人員結論:運動的抗憂鬱效果和藥物一樣好。
更值得大家關注的是,研究六個月後,研究人員繼續追蹤,以便瞭解受試者的恢復程度,結果他們發現,從長遠來看,運動比藥物更有效,運動組有30%的人仍然有憂鬱症狀,但藥物治療組的是50%,運動合併藥物是55%(更高);若以上次研究中症狀完全緩解的患者來看,運動組的只有8%憂鬱症復發,藥物治療組的卻有38%,差別甚大。所以運動與藥物兩種方式,到底哪一種對於憂鬱症的治療及預防效果較好,答案不言可喻!
之前我也曾提到運動改善憂鬱的相關研究,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1773
(文章出處:鄭醫師的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