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多動症 中醫:飲食習慣先導正 【中時健康 陳敏/台北報導】2011.01.20
珊珊是小一的學生,小智是她班上的同學,小智時常在課堂上跑來跑去,不專心聽老師講課,而且性情非常容易衝動,會在無預警的狀況下打同學,嚴重影響到其他小朋友上課的品質。
近年來,過動兒愈來愈受到許多父母及師長的重視,其主要症狀包括不專心、過動,以及衝動。兒童過動症的學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障礙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通常在童年早期就會開始出現較明顯的症狀,有些人的症狀還會持續到成年以後。
中醫稱此病症為「兒童多動症」。聶美華中醫師指出,事實上,有一些好動的兒童並不算是真正的過動兒,而是因為孩子吃了太多薯條、洋芋片、炸雞等油炸食物,含有色素的糖果等加工食品,以及可樂、汽水等對身體不健康的飲料,使得孩子的脾氣變得比較焦躁不安,且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這一些狀況,其實只要把飲食習慣導正,就可以改善。
不過,許多家長沒有這方面的概念,一遇到好動的孩子,就立即找西醫診治,殊不知一旦被定位為兒童過動症,就必須長期服藥治療。目前用來治療的西藥,多半會伴隨失眠、食欲不振等問題,孩子一旦失眠再加上食欲不振,就容易長不高,對孩子將來的成長影響很大,因此家長對待這個問題,必須格外謹慎。
中醫認為,真正兒童多動症的患者是屬於腎虛、腦髓不充,以致智力遲緩。因此,在用藥方面會以鎮靜安神、填精補髓為主。聶美華表示,常用的藥材包括益智仁、枸杞、何首烏、丹蔘、珍珠母等。此外,也可選用兼具鈣質補充及安神作用的龍骨牡蠣、具疏肝功能的鬱金等藥材,來改善兒童多動的症狀。
由於中醫用藥可以針對體質做調整,因此能視個別的體質狀況做整體性調理。有些多動症的小孩記憶力較差、反應較遲緩,且白天較容易冒汗,是屬於陽虛症,用藥方面可以再添加黃耆;也有部分多動症的孩子,時常覺得會出現口乾、口臭,且睡眠不佳的情況,則屬於陰虛症,用藥方面可以再加入石斛做處方。
兒童多動的問題,除了可能是因為疾病本身所帶來孩子行為上的改變之外,也不能忽略飲食習慣可能造成的影響。此外,孩子心理層面的問題也應該要一併考慮在內,有些父母管教孩子太嚴厲,讓孩子太過緊張而影響了孩子的情緒及行為;有些孩子會出現平衡感不好、協調性不佳的狀況,實際上可以多給孩子一些遊戲的機會,或許就能有所改善。聶美華中醫師提醒民眾,不要一開始就將不專心的孩子定位為多動症,應該是將所有可能的因素全都考量在內,然後做一個完整的評估,若確診為疾病的問題,再以疾病的治療方式來積極尋求改善,這才是比較妥善的處置方式。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5,61&id=12787
~~~~~~~~~~~~~~~~~~~~~~~~~~~~~~~
以下摘自鄭醫師BLOG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須知-----留心飲食可以幫助過動兒更穩定
關於ADHD過動兒的飲食其實有些大原則可以稍稍掌握,諸如富含蔬果、全穀類、優質蛋白質來源、避免飽和脂肪、容易吸收的精緻碳水化合物及速食等等,同時透過適當的體能運動來幫助身心改善,這些原則也同樣適用於一般小孩,尤其是脾氣不好、衝動控制不佳或者非常固執不好溝通的小孩,都不妨利用這些飲食調整原則來幫助他們,相信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而且改善的不只是情緒脾氣,甚至是免疫力及學業表現可能都會讓父母有意外的驚喜。.....
最近我在臨床上也看到一個小朋友,他本身原本就有過敏的體質且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的狀況,經過評估,建議作詳細的急性及慢性過敏檢測來幫助父母更清楚其過敏來源為何。根據結果將過敏原隔離後,以寡抗原飲食(隔離過敏原)來幫助他,症狀改善非常多,原本父母還在考慮是否要服藥,結果因為透過飲食調整及營養補充之後,效果明顯而不需去服藥,讓父母感到非常欣慰。他的狀況好了幾個月後,這一個月來又開始出現衝動控制不加及專注力變差的狀況,經過再次飲食調查,終於找到禍首,也就是媽媽每天早上幫她準備的代餐中,其主要成分是大豆蛋白,而患者本人的檢測報告對黃豆或大豆,不管急性或是慢性反應都呈現中度過敏結果,去除了這項過敏來源,他又回復到之前穩定的狀況。
因此,被懷疑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孩,不妨多利用飲食調整來幫助他們改善,在臨床上觀察到的效果也往往不亞於藥物,對藥物使用有疑慮,擔心有藥物副作用影響的家長,其實可以多瞭解這部分的相關研究及作法,當然能透過對功能性醫學有經驗的醫師的協助及建議,相信效果會更明顯。
閱讀更多: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0781&prev=-1&next=20774
[本會相關資料]
http://www.cchr.tw/cchr-reports/child-drugging/introduction.html
藥害兒童:精神病學摧毀生命
仔細想想幾個字眼,還有這些字眼是如何被使用的。以「正常」為例。 你可能對於正常的生活有自己的看法。 正常的生活包括使用具成癮性、改變心智、還有潛在危險的精神科藥物嗎?正常的生活包括完全依賴這種藥物去維持正常嗎?
再看看「醫療用藥」(medications)這個字眼又如何呢?這是藉著讓你在腦海中浮現某個和藹的家庭醫生,開了溫和的咳嗽糖漿的印象來讓你安心,不是嗎?沒有什麼比此更偏離事實的了。精神科用的藥是一種非常強力的成癮性藥物。
接著就有了這個字眼「科學的」(scientific),它經常被精神病學拿來助長他們聲明的正當性。根據《世界之書》(World Book Dictionary)這本字典,此字意謂著「系統性的;精確的;嚴謹的」這些特性跟精神病學毫不相干,就連它的表兄弟── 心理學也是一樣無關。
其他的字眼在他們的手中也飽受摧殘,例如「價值觀」、「對」、「錯」、「安全」,甚至「教育」。
這是精神科醫師及心理學家的狡詐宣傳── 重新定義字的意思。不知怎麼搞的,事情在他們的手中似乎就是會被扭曲,而且最後都會以失敗收場。
麻煩的是,他們在兒童及教育這個主題上的全球性宣傳,已經徹底矇騙了好心的父母親、老師和政治人物,讓他們以為「正常的」── 又是這個詞── 兒童行為不再是正常的,而認為那是一種心理疾病。更過份的是,只有從小的時候持續給予大量藥物,才可能讓「受苦的」兒童脫離生活中最糟的情況。
多年前,有誰想到我們會到達這種地步呢?然而,我們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結果殘酷的事實就是,全世界寶貴的年輕生命正陷入嚴重的危機,永遠被傷害,甚至離我們而去。
我們和精神科的意見完全相反,兒童不是「實驗動物」。他們是人,有權利受到保護、照顧、疼愛,並且獲得機會在生活中發揮所有潛能。只有精神科的疾病標籤與化學藥物的束縛,才會阻止他們得到機會。
我們正在散播《藥害兒童:精神病學摧毀生命》這份報告,來揭露目前正在進行的謊言及宣傳,提供一種透徹的看法以及父母和相關人士不易取得的資料,最重要的是要在照顧及教養兒童方面,協助重獲理性及控制。
兒童是我們的未來。
我們的未來正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頭。
國際公民人權委員會總裁
珍 伊斯特蓋 敬上
-------------------------------------------------
建議事項
1 你有權力拒絕讓你的小孩在學校裡參加任何的精神病學或者心理學問卷。
2 如果你的小孩在沒有經過你的同意下,被送去做心理學或是精神病學的篩檢,或是被強迫用藥或者傷害,請向律師諮詢你的權利,來對負責的心理醫師或精神科醫師、他們的社團及協會提出刑事與民事訴訟。
3 精神病學和心理學必須要從教育的體制下徹底根除,而他們強迫且無用的方法也不應被政府所補助。
警告:任何人在沒有合格的、非精神科的醫生之協助及建議下,都不應該停止服用任何精神科藥物。